媚俗的自媒体+算法时代,我们最需要什么能力?

  • 2023年8月16日

我有一位同学,经常收到家人转发给他的头条文章,标题往往是震惊体,或者毒鸡汤体等等。

同学很无奈,吐槽家人就是不相信自己,把头条看成权威。

我感同身受,相亲相爱大家庭群不就是信谣传谣的温床么?每当我冒着被踢出群的风险转发辟谣科普文时,总被大家嗤之以鼻。哪怕我告诉他们很多信息都是AI编出来的,但还是没人信啊。

怎么就这么荒诞?好歹人家也是专业学过新闻的嘛,虽然作为学渣的我后来转投了互联网的怀抱,但毕竟也受过基础课训练的,鉴别虚假信息还算是及格呀。😂

没错,我大学专业是新闻传播相关,就是前段时间张老师调侃打晕娃也别报的新闻专业。

曾经媒体发稿首先要做的就是实地采访和实施核对,但现在的大众媒体博流量最常见的手段就是移花接木,断章取义,无中生有……。

所以乌烟瘴气的自媒体+算法环境中保持头脑清醒最需要两种能力:

1,分辨信息真假的能力;

2,打破信息茧房的能力;

聊聊第一点——分辨信息真假。

跟大家分享一下新闻三要素:真实性 时效性 准确性。

以及新闻五W和H:即何人(Who)、何事(What)、何时(When)、何地(Where)、何因(Why)。外加一个H(怎样How)。

面对一段信息,包括文章或视频等,首先用以上这些要素去套,基本上就可以筛掉大部分不靠谱的头条了。

其次分清它是事实?观点?立场?还是信仰?

事实,就是客观事物;

观点,则是主观感受;

立场,即利益角度;

信仰,是一套自洽的思维意识体系。

很多键盘侠的引战回路就是 信仰>立场>观点>事实。

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就应该反过来。

记得大学毕业论文我写的是关于媒体的媚俗化倾向研究,指导老师觉得用『媚俗』这个词太悲观太尖锐,于是我改成了通俗,然而现在的媒体环境下,假如让我再写一遍可能还是重新用回『媚俗』。

你看这种标题吸引人不?《高中少年不谙世事惨遭毒手变身侏儒,女友不离不弃甜蜜同居》即『名侦探柯南』,看完想不想打作者?然而背后的作者可能只是机器人。

愿我们保护自己清醒的头脑。